[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动态新闻 >

惊艳!揭西这个地方竟藏着一个 “红色村”

[时间:2022-08-09 17:39来源:未知作者:admin浏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生动的“课堂”永远在路上。人间四月,春和景明,微风拂面,揭西县良田乡处处绿意盎然。沿着盘山村道蜿蜒前行,笔者走进在群山环抱和梅李掩映下的洋德坑村,探访红色革命遗址,追寻红色记忆。

  洋德坑村隶属揭西县良田乡下村行政村辖下的10个自然村之一。鼎盛时人口500多,祖祖辈辈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引泉而饮、耕田而食、自给自足的生活。公开资料显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东江纵队和韩江纵队的大后方和地下交通站,群众受的宣传教育和影响,革命热情高涨,全村男女老幼政治觉悟很高,为党的革命活动做了大量工作。从洋德坑村走出的一大批优秀的革命志士前赴后继投身革命,在革命老区发动和组织领导群众坚持武装斗争,为大北山“后屏风”的建设巩固和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英勇的、壮烈的和不可磨灭的贡献。

  百年党史的恢宏征程蕴藏思想伟力,革命英雄铸下的历史丰碑坚不可摧……每一次向历史回眸,都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教育和精神洗礼。在抗日和革命战争年代,洋德坑村是一片革命的热土,革命英烈辈出,拥有着丰厚红色文化底蕴,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这里有先立学校、茅坳战役指挥部及后勤部、良田党总支部、潮汕人民抗征队驻良田办事处和良田乡行政委员会旧址……抗征队、闽粤赣边纵队二支队指战员在这里驻扎过,留下故事,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革命遗址。

  良田是革命堡垒乡,而设在洋德坑村的“先立学校”无疑就是革命者的“红色摇篮”。据史料记载:1941年春,魏麟基在龙岭岭下村创办先立学校,成立良田区工委,由郑群任书记。同年秋学校迁至洋德坑村进步人士刘基派的新屋“棣华楼”和四间有上下层的“吊棚”作教室和教师宿舍,继续办学。魏麟基和夫人苏梅初也住在刘基派家。教师以教书为掩护,开辟良田革命隐蔽基地,党组织不断壮大,直到广东解放,保持十年红旗不倒,成为党在粤东地区重要联络和活动基地。

  洋德坑村曾经燃起革命的火种,烙下红色的印记。据史料记载:解放前在洋德坑村先立学校教过书的教师和从事过地下革命的老前辈有:梁威林、郑群、刘向东、曾广、何绍宽、丘志坚、魏麟基、黄佚农、蔡若明、刘汉枢、刘问、刘鼎、蔡洛、欧阳源、杨丽英、苏梅初、霍淑等等。

  老教师刘振欧告诉我,先立学校在洋德坑村办学二年(1941秋-1943秋),就读学生一百多人,这些学生在地下党、游击队革命思潮的影响下,纷纷投身革命队伍,洋德坑村在解放前参加地下革命和加入地下党的有:刘远来、刘问、刘盛发、刘德秀、刘鼎、刘想有、刘莲(女)、刘玉英(女)、刘素莲(女)、刘德赛、刘德沐、刘盛功、刘自由、刘德就、刘德红、刘盛营、刘水行、刘德赞、刘德颇、刘基桃、刘紫英(女)、刘雪容(女)。他们的精神和事迹是我们良田人的骄傲,他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培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

  洋德坑村这方大北山深处的小小天地,在艰难的革命岁月中却书写了磅礴宏伟的奋斗篇章。在村民刘盛森的热情引导下,我来到了先立学校遗址,这里曾走出过碧血丹心的革命学子,也曾聚集过气冲斗牛的热血战士,这里承载了良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故事,是良田乡弥足珍贵的重要历史窗口。笔者徜徉在洋德坑村,当年革命者住过的老屋依然随处可见。革命记忆已经融在洋德坑村的一墙一隅、一草一木,甚至每个人滚烫的血液里。这份记忆对于他们无疑是沉重的,却不啻为无价的精神宝藏。

  由于史料中对洋德坑村革命人物、事迹的细节记载不多,如果不抓紧时间采访并记录尚健在的老兵、老干部、老党员,那么他们所经历的那些战火硝烟、那些感人事迹,很可能随着他们生命的消逝而永远消失。笔者产生了一种使命感和紧迫感,想尽自己所能抢救老兵、老干部、老党员的口述史料,挖掘和保存红色资源,为良田乡史料增添有血有肉的生动细节。为此,去年冬我同友人一行到潮阳采访了离休老干部刘鼎,他是洋德坑村人,良田交通站、良田武工队通讯员、闽粤赣边纵二支队五团侦察员、广东省公安总队教导队教员、副中队长、潮阳县委常委、县人大副主任。据他回忆,1947年南方恢复武装斗争,香港分局派刘向东同志任潮汕人民抗征队司令员,以良田为阵地,把良田党组织统一领导,经香港分局批准,五华和陆丰所领导的良田党组织统归潮汕地委直接领导,党内成立良田党总支,由司令员刘向东爱人霍淑同志担任总支书记,长驻洋德坑村。同时成立潮汕人民抗征队驻良田办事处和成立良田乡行政委员会,办事处和行政委员会址也设在洋德坑村,把良田搞得热火朝天。洋德坑村成为指挥潮汕地区解放战争的核心。在10多次战斗中,洋德坑村显示出无穷威力。

  自1940年—1949年,洋德坑村民刘基派,妻子徐义妹,曾先后无数次接待过革命老前辈梁威林、郑群、刘向东、曾广、何绍宽、丘志坚、魏麟基、黄佚农、蔡若明、刘汉枢、蔡洛、魏念桂、欧阳源、杨丽英、霍淑、苏梅初、刘访川等地下党和抗征队的同志。给他们烧水、煮饭,提供食宿。刘向东夫人霍淑临产时,特地从京溪园镇粗坑村,由刘德秀和黄一清二人护送到洋德坑刘基派家分娩,由其妻子徐义妹和刘鼎母亲廖伯姆为其接生。还有魏麟基夫人苏梅初原住在他家也在他家分娩,生了大女儿魏罗英。同志们称他家为“我们的革命之家”,称徐义妹、刘德秀母亲和刘鼎母亲为“革命母亲”。

  1948年11月初,喻英奇调动粤东主力广州绥靖公署独立步兵第二团第一营方景韩部600余人,配合“民主联军”张辉部及各地联防队将近3000人兵力,由保安团团长刘永图任总指挥,妄图以中央突破战法,袭击良田,得逞后,再分区“驻剿”平原,以达到摧毁大北山根据地的目的。政工队长蔡若明传达这一消息后,支部书记刘远来当晚即在其家树山下的吊棚召开有刘德红、德就、水行、基桃、德颇、德奉、德赞、盛营、紫英(女)等党员参加的支部会,动员村民每家拿出两捆稻草,供游击队战士铺床休息,每家拿出一份糍粑,慰劳战士。当时茅坳战役的指挥部及后勤部都设在洋德坑村,洋德坑是到大北山,畚箕石背抗征队驻地和后方医院直线最近的村庄,由于当时后勤部在本村,抗征队的武器弹药都藏在洋德坑刘基派老屋的木棚上。茅坳战役打响后,村民刘基币、水行、基桃、德红、德颇、德奉、德就、德赞、德习、德运、德透等青年都为抗征队运送武器弹药。战场上,机枪手李快中敌弹受伤,村民刘基币背着他到畚箕石背后方医院医治,不幸刚背到半路山蕉科李快同志就壮烈牺牲了。还有黄编等几个伤员也由村民抬到后方医院救治。战后抓到的俘虏,也由民兵送到村民刘润发家的吊棚下囚禁。抗征队和民兵还分别在洋德坑村前的阿婆坳岽,村后的山蕉科上面的苦竹岽和苦竹岽背路上面的山上挖了人头过高的防御工事(战壕)。以防战斗失利的战略准备。

  红色政权,来之不易。为使后人记住这一段历史,把红色文化传承好、发扬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推动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同步发展,践行“以红带绿、以绿促红”的发展思路,将洋德坑村红色资源和南方人民银行纪念馆、茅坳战役纪念馆、水井头刘向东故居、各丘村良田会议旧址、中心村保善楼地下交通站等红色景点穿珠成链,打造良田红色旅游名片,提升良田红色内涵品牌,渲染良田红色主题思想。全力打造元素丰富、四季皆游的综合性红色旅游集聚区。在离开之际,刘鼎同志也表示希望笔者能够宣传洋德坑村的红色基地,并呼吁有关部门和社会热心人士帮助革命老区进行更好的建设与修缮,以吸引更多人前来参观,讲好、宣传好党和人民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故事,可以使红色文化鲜活起来,使党的历史鲜活起来;在新时代,赓续红色血脉,继承光荣传统,不断用红色资源教育人、启迪人、感化人、鼓舞人,激励良田人民在未来征程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激发更多人对红色文化的认可之情,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洋德坑村的革命历史让笔者大为感动,革命先辈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老教师刘振欧在潮汕人民抗征队驻良田办事处旧址前回忆起年少时光,“我们那个年代,身边会有很多老前辈给我们讲革命故事,来到这里,想起前辈们讲述的往事细节,心里十分感慨。”刘振欧说,近年来他致力于洋德坑村的红色文化资料发掘、搜集,感受到了年轻一代对历史故事的感知缺失,因而他希望,良田各部门要多发动年轻一辈游历红色基地、感悟革命历史。

  以史为鉴,资政育人。先烈们的革命精神要永远传承下去。一个小小的村落,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山寨,因了时代的机缘,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历史厚重,终于,成就了一抹永不褪色的光芒。80多年的风霜洗礼,今天的“先立学校”已不复当年的模样。在这个远离市区的小山村,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梅李遍植山坡,各竟芳华。四周群山苍翠,村子里溪流清澈,宛如世外桃源。

  一段段峥嵘岁月、一段段红色记忆,一次次催人奋进。洋德坑村,在革命战争年代,留下了无数的荣光,在今天,更应成为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的样板。做强红色文章,打造美丽乡村“样板”,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发展的要求。4月18日下午,揭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胜到揭西县良田乡考察,强调要依托红色资源、挖掘红色事迹,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加强历史文化名村、红色乡村保护开发,促进红色文化传承,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让乡村活起来、美起来、动起来,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实施乡村振兴、美丽圩镇建设战略中,红色必将成为最亮色。依托这些红色文化元素和优美的自然景观,洋德坑,这座古村,这方红色土地,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网站首页产品下载市场分析动态新闻公司简介客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