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这片投资100多万元、面积86亩的标准化池塘收了10万公斤的鱼,明年我还要再扩建90多亩,发展以渔业为主的特色农家乐。”12月22日,在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崇仁乡洋塘村,养鱼大户傅少根告诉笔者。
傅少根今年45岁,从26岁起便走南闯北做鲜鱼买卖生意,成为当地有名的“卖鱼王”.在渔业市场上闯荡了近20年的他,发现光泽等地鱼产量偏低,常出现鱼源供不应求的情况,便一心想自己养鱼,干出一番事业来。“光泽山好水好,养鱼有优势。”傅少根说,优越的自然环境也“催化”了他自己养鱼的想法。
说干就干,2005年底,傅少根便小试牛刀,在止马镇山关村承包了一片40多亩的鱼塘养鱼,一年下来,收入10多万元。平日里,他认真观察,精心饲养,认真自学养鱼技术和防疫知识,遇到问题时,立即找资料、查原因,一有机会就向水产养殖专家请教,逐渐掌握了一套养鱼基本技术。
2008年底,光泽县开始实施“一尾鱼工程”,加大对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改造扶持力度。县里规定,每改造一亩池塘,农民可享受省里补助1500元,县财政补贴200元,乡、村还可适当配套优惠政策。为保护好“光泽鱼”的特色品牌优势,该县申请注册了“大武夷溪鱼”商标,省海洋渔业厅还将崇仁乡确定为全省淡水鱼养殖示范乡镇。
傅少根觉得发展大规模标准化池塘养鱼的机会来了。敢闯敢干的他,去年底投入100多万元,把村里的一片山垄田和抛荒地承包下来,建成86亩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还注册成立了光泽县少根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今年年初,傅少根给池塘添置了增氧机、投饵机等配套设施,4月份开始投放鱼苗,并雇了3个人常年进行鱼塘养殖管理,雇2个人专门负责跑运输和销售。由于采用了轮捕轮放(即捕大鱼放小鱼,捕出一些补进一些)的方法,他的鱼塘从7月至11月都可陆续收鱼。除了供应本地市场,一部分还卖到邵武、武夷山、江西资溪等邻近县市。一年下来,傅少根的池塘收获了淡水鲜活鱼近10万公斤,纯利润达20多万元。
“我们这里空气清新,阳光充足,适合淡水鱼养殖。有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就成功了一半。”在傅少根看来,要出好效益,还得靠科技。“首先要摸透各种鱼的生活习性,如草鱼最娇气,容易得病,就要特别做好防疫工作。”傅少根说,“养鱼一定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洁的地方,选择好鱼苗也是关键。鱼苗刚投入鱼塘时,水量不要太多,随着鱼的生长,水量要分期慢慢增加。”眼下,鱼苗已投放2个多月了,正进入“冬眠期”,但他仍不忘每天到池塘走走看看,有时还喂点米糠、麸皮、菜叶等。他说,等到明年2月份,鱼又可以收成了,以后每年都可以养两季以上。
“养鱼要高产,重点是科学管理,做到合理投饵、科学施肥和调节好池水的酸碱度……”傅少根总结了他摸索出来的养鱼经验,“一般来说,每隔十天左右要给池塘洒生石灰消毒,还要针对各种鱼分别配好药。早、晚要多巡视,发现问题及早处理。”
“与传统池塘养殖相比,标准化池塘投入少、产量高、效益好。”傅少根告诉笔者,传统鱼塘水深一般只有1.1至1.2米,鱼的密度大,发病率高。而在标准化池塘内,一尾25克左右的鱼苗经过两个月的生长,可达五六百克,而且少了土腥味,口感鲜美。
尝到标准化科技养鱼甜头的傅少根,逐渐成了一名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由于人缘好、销路广,加上鱼的品种多、有特色、无污染,投放到市场的鱼总是供不应求。“有好几次,外地客户大老远跑来买鱼,却因为货源跟不上,结果空手而归。”为此,傅少根决心扩大养殖规模,明年再扩建池塘90亩。“凭借多年闯荡的经验,我有信心打出自己的特色品牌,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傅少根说。
“我准备在塘埂上种上桂花树等名贵树种,美化池塘;在池塘边的山上养猪,将猪粪便作为鱼肥,发展生态立体种养业,提高养殖效率;盖一座温室房,帮助罗非鱼等不耐寒的鱼”越冬“;建设一幢多功能大楼,发展集养殖、垂钓、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特色农家乐……”谈及明年的发展,傅少根一脸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