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产品下载 >

这是一名藏族老师和他200多名撒拉族学生的故事……

[时间:2022-05-18 17:16来源:未知作者:admin浏览:]

  学校起名来塘,坐落于半山腰,一间教室、一间宿舍和简陋的操场是学校的全部。

  31年前,一名藏族老师来到学校,承担起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所有课程授课任务。

  31年后,在老师的悉心栽培下,两百多名撒拉族学生先后从这里走出大山,到县城学校完成学业。

  如今,发际线上移,有些秃顶,一米八几的身高,走路略显驼背。岁月留在他身上的印记,比同龄人深刻。

  来塘学校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来塘村,这里是全国唯一撒拉族自治县。

  在来塘村,村民世代讲撒拉语,而老师出生于循化县道帏藏族乡牙木村,普通话一般,只会说藏语。

  “和家长们能用普通话沟通,但跟年龄小的孩子不行。孩子们上学之前都说撒拉语,来幼儿园,普通话授课,学生们很难理解我说的意思。”老师说,学生讲话他也听不懂,心急。

  “这样下去会耽误孩子们,幼儿园时期非常关键。”看着教室里孩子们稚嫩的脸庞,老师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撒拉语。

  村民们每说一句撒拉语,老师就用发音相似的汉字记录在册,一天天过去,老师积累了好几个厚本子。

  从听不懂到能理解一言半语,老师花了近两年时间。如今,掌握了90%的撒拉语,而这,花费了老师近10年。

  “像蛇、狐狸词语有撒拉语,但‘老虎’发音和汉语发音一样,学习中,还发现有些词跟藏语发音有点像,让我走了不少‘捷径’。起初说撒拉语不标准,还惹了不少笑话。”老师说。

  交流通畅了,一切都简单了。老师用普通话讲完课,难懂的地方,用撒拉语再翻译一遍,学生们很快就能掌握知识要领。

  老师居住的牙木村和来塘村隔山“相望”,有8公里路程。一条盘山土路,老师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村里,那年老师27岁。

  走进村里,没人来接,老师转悠着看见一间房子外挂着学校的牌子,格外高兴,“虽说是学校,但也就一间草房而已。”

  “先给一年级的学生上课,在他们预习课文时,再教幼儿园孩子。”老师说,所以教室的黑板也分成两部分使用。

  为节省时间,老师有时会抄“近道”——翻山头,下雨了,鞋子裹满泥巴,脚下路更“沉重”了。

  在那个连自行车都没有,拿重物上下山只能靠骡子驮的来塘村,徒步翻越几个山头,去山上教学,困难可想而知。

  2003年,通了硬化路,老师借钱买了辆摩托,有家“难”回的问题迎刃而解。

  2013年,来塘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村民大多搬到县城,孩子们也迁到附近学校就读,仅有十余户村民留下来,如今学校只有9名学生。

  “上学时,老师总会背着满满一桶亲手挤的牛奶给我们喝,这使得不爱学习的我爱上了学校,常常会第一个到学校等老师。”马成龙回忆道,家里做了好吃的马上就会想到老师,偶尔给他端碗面片(青海一种特有面食),或拿块油饼给他吃,“和老师的关系越来越好,经常会用撒拉语互相问好。”

  “有次回乡,道别时,老师给了我一百块钱,说这是他的一点心意。那一刻,我在心中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算是报答老师的教育之恩。”说到这,马成龙早已红了眼眶。

  在每年藏历新年,老师教过的学生们会通过手机发来祝福,每次在手机上翻到这些字符,总能让老师嘴角上扬。

  “教过的学生只要回村,就会来看我,有时来不了,到了过节还要给我发红包。”老师说,到撒拉族过节日,会向他们说祝福语,村民也会热情邀我前去吃饭,就像自家人。

  村民马乃比友的儿子和女儿都曾是老师的学生,如今他的孙女也是老师的学生。村民马乃比友感叹道,“没有老师,娃娃上不了学,老师教了我们家5个人。”

  在当地教育部门的支持下,来塘学校,已经有了砖混结构的校舍,老师在院子里种的花,开得正艳,不远处的儿童滑梯、秋千上孩子们正在玩耍,一旁的几颗大杨树洒下斑驳的光影。

  “任教第一个月领了50元工资。”老师回忆说,这个工资还要支付学校电费,有时电费比工资高。

  直到2014年,老师工作拿到了1750元。“除了工资,开始为我缴纳社保、养老、医疗,学校电费也不用自己支付了。”

  今年5月开始,老师月工资涨到2250元。亲朋好友也劝老师去离家近的地方教学,而老师却说,虽是临聘老师,但在村里待了小半辈子,始终舍不得离开。

  时间过得总是很快,到了下课时间。听见有人喊,“老师,我来接孩子,走,去我们家吃饭。”“不去了,今天有客人,改天去。”老师笑着摆了摆手。

  他看着远处旧校址残余的土墙,回忆起刚到学校时的场景,孩子们开心地排队等待入学,等着老师给他们系上红领巾,然后一起升起国旗、一起上课、一起做游戏……

网站首页产品下载市场分析动态新闻公司简介客户反馈